黎青/繪
“速溶于任何飲料,15分鐘起效,不用擔心被查出來”。近年來,網售迷魂藥迷奸藥產業鏈曾被多次揭露,引發關注。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如今這類產業多數隱藏在各類平臺、社交工具等鮮為人知的角落中,用一種更為隱晦的方式在網絡上流傳。(11月16日《南方都市報》)
網售迷藥的危害雖多,但要想斬斷這條黑色產業鏈,也存在很大的難度。迷藥供給方、銷售渠道(或平臺)、迷藥需求方等,是構成網售迷藥黑鏈條的幾個主要環節,著重打擊其中的任何一方,忽視其他,都容易按下葫蘆浮起瓢。比如,銷售渠道很多,堵了一個會有另一個;單獨打擊供給方也不行,假如需求和利潤巨大,總有人會鋌而走險。因此,對于這條黑鏈條的每個重要環節,應該一個都不能少地給予打擊和整治。
就眼前而言,需要對具體的案件進行重擊。不僅銷售者本人要承擔法律責任,相關網絡平臺同樣要負連帶責任,只有對這類行為給予嚴厲打擊,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為長期治理贏得時間。
就長遠而言,則需釜底抽薪,減少社會對迷藥的畸形需求。對于網售迷藥,不僅要事后懲治,還要強化事前教育。有些人沒有意識到使用迷藥有什么不妥,他們要么對迷藥的成分不了解,要么對這種行為的危害性與違法性認識不足。通過種種手段,消除婚戀中的猥瑣心理、提升民眾的健康素養和守法意識,可達到遠期預防效果。
總之,整治網售迷藥現象,長期效果要追求,眼前危害又不能忽視。只有“近打遠防”,方能標本兼治,形成一個既顧眼前、又立足長遠的治理格局,漸進式鏟除網售迷藥這條黑色產業鏈條。 (羅志華)
新聞推薦
11月17日,《河北日報》全文刊發《中共河北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